策展理念

文/王連晟、林晏竹

我們如何與彼此連結?又如何存在於連結之中?

量子力學的發現使人類對於世界的認識產生改變,即便至今仍爭論不休,人們瞭解到隨著觀測與否,周遭種種不只是物質的組成,同時亦為能量的二向並存。粒子與粒子之間的纏結狀態更超越距離的限制,來自遠端的作用也可能深具影響,彼此連線形成巨大的整體。

2020關渡光藝術節「量子糾纏」從量子科學出發,呈現透過科學認識對於藝術家造就的感知狀態與創造性生產。科學、數位、藝術之間的鏈結與轉換,使我們得以跨越現實的時間與空間,穿越至另一端埠。

電腦科學中,常使用「歸約」(Reduction)的方法來解決許多問題,以一個演算法呼叫另一演算方法,在不同的系統中轉換,以達到進展。展覽中,歸約作為科技藝術的美學方法,展現系統與系統之間,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連線與轉換。藝術家除了發展個人的創作,過程中也彼此串連、對接,呈現出點對點的網絡關係,相互影響構築出展覽整體的美學形貌。

演算的成像,從介面發出的光束,使我們穿越至另一維度之中。數位本身擬真的特性,讓我們經由觀看或體驗得以照見現實,成為一個意識能在其中流竄的觀測系統,並與現實也產生纏結關係。

如果美術館作為一個虛擬的系統,形構出由計算機器所創生的藝術世界。我們從中辨識出:林書瑜在戶外的作品「未失的訊息」從現實過渡。呂兆民、翁振緯的「聲體」在世界/美術館的入口處進行能量與資訊的視覺化轉譯,使得身體的物質性移動被打破。吳宜曄「Colors」經由網路圖像演算的搜尋、分析、重組使我們獲得資訊維度的光明。張暉明、廖祈羽「15億光年外」傳送來自遠方訊號的虛構地景。盂施甫「完美的形式」討論由意識與運算所得出之完形。最後在汪紹綱「虛擬彌賽亞」得到虛幻與解構的精神性寄託。作品彼此之間交連共振,在端口與端口對接,使得我們再也無法將它們視為單獨的存在,彼此糾纏成一個系統。

光照之下,在科學、數位、藝術之間,現實、虛擬、想像成像,我們得進行觀測與感知。當串接連結,一切彷彿經過鏡面反射再反射,使我們卻也能經由這些重重顯像看得更加清晰,擁有更多體驗,產生更多的連結,而能夠理解的更多。

2020關渡光藝術節「量子糾纏」企圖以藝術形象化數據運算的世界狀態,以及彼此間連線的樣貌,使觀測系統顯現——為了映照出我們所置身沈浸的現實,使我們越發接近真實荒漠。